新股速递 | 集采乌云,盈利减少,微创脑科学冲刺港交上市梦能成真吗?

2022-06-22 18:09:48 港股研究社 微信号 

文 | 港股研究社

近年来,伴随着脑血管疾病高发,脑血管介入市场发展迅速,微创介入领域成为融资上市的热门区域。在资本的加持下,不少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有了上市的野心。

近日,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中金公司。

微创脑科学起源于2012年成立的微创神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医疗器械平台型公司之一。2021年11月11日,微创脑科学就完成1.5亿美元融资,估值约为112亿人民币,成为神经介入赛道的“市值龙头”。

作为神经介入赛道的种子选手,微创脑科学此次冲刺港股IPO受到行业广泛关注。但自2022年3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低迷,上市企业破发率超过95%,港交所上市企业数量更是屈指可数。在这种背景下,医疗类企业普遍估值走低。

内忧外患之下,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日前通过上市聆讯,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年内盈利降47%,不禁让人怀疑现在是上市的好时机吗?

医疗机械:

当之无愧的蓝海赛道

微创脑科学为何受资本青睐?总体而言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市场;二是自身

从行业前景来看,近年来,市场对神经介入需求进一步增加,加上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神经介入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疗机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人民币26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且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371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0.2%。

市场增长背后与医疗需求紧密相关。近年来脑卒中患者不断增长。据相关统计,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已上升至2.32%。受老龄化及发病年轻化影响,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者数目达到1408万人,在我国保持较高的患病率,这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介入上述背景,神经介入领域这条黄金赛道成为资本新宠,尤其是2020年开始,神经介入领域的市场关注度提升。微创脑科学凭借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心血管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心脏节律管理及电生理医疗、骨科植入与修复、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等相关领域颇有造诣,多板块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几年肉眼可见的发展。

百亿级市场蓝海,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去年心玮医疗、爱威科技纷纷传出上市消息已侧面反映了这一市场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在神经介入领域拥有自身优势的微创脑科学自然也被赋予更多的想象力。

凭借着行业大环境潜力释放,加上资本青睐以及积累的先发优势,或许能够撑起微创脑科学的上市之路。但结合其招股书来看,微创脑科学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不确定性。

年内盈利下降,集采乌云,

微创脑科学能否破解发展难题?

微创脑科学,2010年拆分于微创医疗,是一家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致力于向医生及患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首个产品在2004年获得批准起,产品组合累积共有30款商业化产品及候选产品。

微创脑科学拥有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截至目前,微创脑科学已经渗透2200家医院,其中超1300家为三级医院,渗透范围广。

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84亿元、2.22亿元、3.82亿元;毛利分别为1.46亿元、1.65亿元、2.98亿元。

微创脑科学2019年、2020年、2021年经营利润分别为5410万、5586万、8472.9万;股权持有人应占公司的盈利分别为4698万、4529万、2417万。

可以看出,微创脑科学2021年营收增长73.3%,但股权持有人应占公司的盈利同比下降46.7%。

营收在增加,盈利却在降低,盈利的降低直接会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换言之,公司的净利润在下降,公司的盈利水平在走低。净资产的收益率是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盈利走低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在盈利走低的情况下,大环境也不容乐观。2021年是神经介入快速发展的一年,冠脉支架集采后,资本开始围猎神经介入赛道。这一年,神经介入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超15起,累计融资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国内神经介入领域至少有24家创新企业,赛道日益拥挤。

随着每一个领域大量企业的涌入,集采也在悄然启动。集采的推进,患者可以享受价格的优惠和及时的治疗,国产产品的渗透率和市占率也将逐步提高,但集采也给神经介入赛道的创新企业带来了考验。要想获得市场,唯有按照集采“游戏规则”大幅降价,产品价格面临冲击,企业也将遭受增长困境。在此背景下,企业的危机感也会加重,这无疑对微创脑科学这种创新型企业带来一些挑战。

赛道日益拥挤,

微创脑科学还有多少想象力?

首先,神经介入行业是当值无愧的蓝海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器械行业规模从2015年的2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0亿元人民币,至2030前保持21%年复合增长率。

与之对应的是,神经介入器械的国产化率不足10%,2021年11月6日,河北省医保局发布《河北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明确自去年11月6日开市,企业开始申报参加此次带量采购,这表示,国内神经介入类耗材集采的大幕正式拉开,从监管层次来看,此次政府的目的是推动国产项目的展开,这无疑给微创脑科学创造了更加轻松的环境支持。

其次,集采的落地势必会给国产厂商提出了创新力、成本、先发优势、产品体系布控等严格的要求,对于微创脑科学而言,相较于实现产品商品化的归创通桥和心玮医疗来说,它拥有更高的毛利率,成本管控能力更强且具有先发优势,得益于母公司微创医疗的支持,其生产质量体系和产能也相对有保障,因其体系和产能,微创脑科学更容易在一众同质产品中突出重围。

在可预期的背景下,行业厂商不可避免将出现分化,会出现马太效应。即现阶段已构筑商业化能力的头部厂商在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大,未有产品上市转型厂商和腰部以下的厂商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作为行业的领先玩家,微创脑科学可能会从中收益。

总体来看,微创脑科学这个行业的潜力是值得肯定的,微创脑科学是否能够成功上市,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大环境以及健康观念不断转变的趋势下,给予了微创脑科学更多的发展契机,面对日益拥挤的赛道,微创脑科学又是否能突出重围,这还有待于时间验证。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公众号:ganggushe)——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研究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